传苹果拟停购中国产输美 iPhone

0
77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苹果公司计划最早于明年将所有在美国销售的 iPhone 的组装工作从中国转移至印度。若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意味着未来美国消费者手中的 iPhone,“中国制造” 的标签将被 “印度制造” 取代。​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手机消费市场,每年 iPhone 销量超 6 000 万部。长期以来,中国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与高效的产能,承担了苹果 80% 以上的 iPhone 生产任务。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特朗普政府推行的 “对等关税” 政策,使苹果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相较之下,印度制造的 iPhone 因印度政府相关政策得以豁免,成本优势凸显。​

与此同时,印度市场自身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印度人口超 14 亿,智能手机普及率却仅 50%,市场潜力巨大。为吸引外资,印度政府推出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为苹果等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数据显示,2024 年印度 iPhone 产值已达 140 亿美元,占全球产能的 14%,预计 2025 年这一数字将翻倍。​

尽管苹果转移供应链的决心已定,但印度制造目前仍面临诸多困境。富士康印度工厂产品良率仅为中国的 80%,塔塔集团生产的 iPhone 外壳良率甚至不足 50%。印度工人效率低下,供应链体系残缺,70% 的零件仍需从中国进口,且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都给苹果的 “印度计划” 增添了不少阻碍。据报道,为在印度生产 iPhone 16 Pro,苹果不得不从中国调派百名工程师前往印度,从生产技术到水电布局,进行全方位指导。​

苹果此举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数百万工人的就业以及数千家供应商的业务都将面临挑战。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国供应链加速 “断奶”,推动产业升级。京东方已成功量产顶级 OLED 屏,长江存储的芯片技术也跻身世界前列,华为、小米等品牌正通过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积极打造 “去苹果化” 生态。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制造 2025” 计划持续为高端制造领域加码,像比亚迪接盘富士康部分订单,立讯精密拿下 AirPods 生产线,本土企业正努力从苹果产业链中的 “打工人” 向 “合伙人” 转变。​

短期内,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依旧难以撼动,80% 的高端 iPhone 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商,郑州富士康的产能仍是印度的两倍。但从长远视角看,苹果多元化供应链的策略已不可逆转。预计到 2025 年,印度或将承担 25% 的 iPhone 产能,越南、马来西亚等其他地区也将分食部分份额。

资料来源:综合报道;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Previous articleC30 Dual 双镜头助力智能看护
Next article首部铁线礁、牛轭礁生态调查纪实片《归巢》发布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