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华东理工大学商业秘密保护论坛——企业核心技术面临的攻防博弈与挑战成功举办

0
61

上海 2025年5月7日 /美通社/ —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核心高级技术秘密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资产。而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秘密保护也日渐升温,引发各高级技术领域相关企业的高度聚焦和激烈讨论。

2025年4月25日,第三届商业秘密保护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圆满落幕。来自学术界、司法界以及律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商业秘密刑事保护”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建言献策,为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本次论坛邀请了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法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晓东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大成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专委会牵头人杨宇宙律师(以及来自司法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警官)作主题演讲,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徐四立副主任、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高级律师杨涛作主要圆桌讨论分享,大成上海赵云虎律师参与点评。本次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陈亮主持,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德雷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登谅副教授分别作开幕、闭幕致辞。

论坛分享嘉宾
论坛分享嘉宾

开幕致辞中,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德雷教授对现场各位来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商业秘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亟需法律保护。学院将恪守初心,依托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优势,致力于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法治护航。他预祝本次论坛成功举办,期盼法律人士共同协作创新助力国内商业秘密保护领域发展。

复旦大学法学院马忠法教授发表了关于“商业秘密刑事保护规范及其完善”的演讲。马忠法教授首先指出,国内商业秘密保护领域的手段和方法仍有缺陷,并通过对比中美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以美国《经济间谍法》为参考,揭示出我国现存三大问题:法律条文模糊性、刑民交叉处理机制待完善、刑事证明标准争议。马忠法教授进一步表示,商业秘密的侵权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专精技术专利的申请又很谨慎,具有很高的入门门槛。即便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侵犯IP刑事案件进行了更为精准的修改更新,但他仍建议建立统一商业秘密法,并探索刑民案件协同审理机制。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张晓东副教授随后就“技术秘密刑民交叉案件诉讼机制的问题及完善”展开分享。张晓东副教授指出,技术秘密侵权纠纷的民事案件由中级法院管辖,刑事案件则由基层法院管辖,这种审理层级的设置存在失衡现象。与此同时,基层法院等办案机关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少,案件审理的专业性需进一步完善。针对以上问题,张晓东副教授提出”刑事审判提级管辖+二审归口最高院”的改革路径,并强调需尽快推动”三合一”审判模式落地。

大成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专委会牵头人杨宇宙律师就“创新主体如何进行商业秘密刑事保护”发表了看法。杨律师从报案实务角度出发,深度剖析了五大难点:秘密点界定模糊(大量案件因此撤诉)、初步证据门槛过高(立案追诉标准要达到30万元)、损失计算争议、二次泄密风险及地域管辖冲突。针对这些难点,杨律师建议企业建立”电子证据区块链存证+分级保密”双轨机制,解决方案证据方面及时、快速响应内部调查,也呼吁证据固定与保全的重大意义。此外,杨律师指出,对于企业来说,管理预期配合证据采集和报案策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件处理的导向。

茶歇过后,来自司法机关的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上海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总队知识产权犯罪侦查部门资深警官针对商业秘密刑事侦查实务工作进行案例分享,并围绕企业如何提升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孙伟检察官发表了关于“反跨境窃取、走私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体系构建”的分享。他从广义和狭义角度上对跨境侵权知识产权犯罪进行了讲解。孙伟检察官认为现有刑法规定具有局限性,行刑衔接不畅、覆盖面狭窄、域外管辖不完善等问题。他强调,后续发展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填补法律缝隙、明晰犯罪构成要件、假期行刑衔接。在解决思路方面,孙伟检察官提出,可严密罪名体系,参照美国《经济间谍法》进行多方打击。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高卫萍法官以“商业秘密三性标准的认定判断”进行演讲,她首先明确了法院在商业秘密案件中作出判断所需依据的三要件,即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商业价值、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随后,高法官指出,为确保证据的合法性,需要专业机构进行鉴定、需由侦查机关或鉴定人一起赴权利方所在办公场所进行原始材料固定保全,确保证据合法性。也需要对委托主体进行审查,确保证据客观公正。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质的审查、技术审查、委托事项及结论的审查工作也必须周密。高法官建议,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需要遵守三原则:时间性、适当性、可识别性。

圆桌讨论环节,各方嘉宾围绕“创新主体商业秘密保护”展开了热烈探讨。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徐四立指出,当前商业秘密保护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诸多难题,企业和执法机关在理解和适用法律时存在较大困惑。他呼吁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商业秘密保护法的修订与完善,为商业秘密保护提供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从而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侵权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高级律师杨涛则从企业角度强调了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他认为,商业秘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尤其是那些申请保护的内容,往往涉及企业的最高核心技术,一旦泄露,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不仅要建立健全内部保密制度,还要积极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提升整体防护水平,确保自身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不受侵犯。

圆桌分享嘉宾及活动现场
圆桌分享嘉宾及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通过学术界、司法界与实务界的深度对话,系统梳理了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制度瓶颈与技术难题。大成上海作为本次论坛承办方,依托在知识产权刑事合规领域的前沿探索,未来将继续深化”区块链存证+跨境风险预警”产品矩阵研发,整合司法鉴定云平台、智能泄密溯源系统等技术工具,助力企业构建”技术防护-法律合规-危机应对”三位一体的商业秘密治理体系,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筑牢法治屏障。

 

Previous article恒洁携手中国国家地理,以品质卫浴焕新城市地标
Next article爱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雪花秀亮相2025第六届上海国际美妆节